【駐馬店廣視融媒訊】(記者 張洋 科銘)文房四寶,筆居其首。在中國文明的歷史長河中,制筆、用筆,是最富中國特色的文化傳承之一。上蔡楊集自古以來就有制筆的傳統(tǒng),尤以白家“白云翁”毛筆譽滿天下。楊集毛筆取材天然、工藝復雜、質優(yōu)耐用。民國時期,在豫南乃至蘇皖、湖廣,文人視書案上的“小大由之”向來如珍,“白云翁”這個名字在黌學蒙館幾乎成了毛筆的金字招牌。由此,楊集“麻筆之鄉(xiāng)”漸漸地成了“毛筆之鄉(xiāng)”。
楊集毛筆主要分布于楊集鎮(zhèn)及上蔡縣周邊地區(qū),白家“白云翁”毛筆制作源于明代中期,因制銷毛筆遷于中原上蔡定居,迄今已達18代,已有500多年的歷史。國慶假期前夕,記者隨采訪團來到了楊集鎮(zhèn)白云翁毛筆制品廠,見到了白家毛筆第十八代傳承人白留生。白留生介紹說,“白云翁”毛筆目前有四個類型。分羊毫、狼毫、鼠須、貂毛、香鋰、馬毛等。其中,尤以羊毫、狼毫混合者為上品,筆頭園潤、飽滿、堅挺而富彈性。
白留生告訴記者,制作毛筆是一個細致活兒,需要靜得下心,沉得住氣。做毛筆,功夫都在手上,沒有10年功夫不行,不認真學,即使學了10年功也做不出好筆。“白云翁”毛筆用動物毛以及孔麻為主要原料,采用選、脫、齊、壓、煎、蓋、扎、裝、焊、修、盤、套等一系列加工方法,制成的毛筆,具有“麻胎坐襯,含水不漏”的效果。
制作毛筆使用的工具繁多,多為自制的工具,包括各式各樣的盆具、各式梳具等,需要經過近百道程序,大體流程分為水盆、裝套、旱作三個環(huán)節(jié),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,道道嚴謹。手工制筆,不僅是時間和體力的挑戰(zhàn),更是技能與耐性的考驗。
白留生十幾歲跟父親學藝,一輩子的時間和精力都傾注在一支支手工制作的毛筆之中。近幾年,文事興盛,習字繪畫在一些青少年學生、退休老人中間興。 白留生將傳統(tǒng)工藝與現(xiàn)代技術相結合,促使筆鋒與牛角、塑料,有機透明玻璃進行了新的組合,具有實用耐久性和觀賞性。
2010年,楊集毛筆制筆工藝被列入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。懷著對傳統(tǒng)毛筆工藝的熱愛,白留生決定繼續(xù)傳承,培養(yǎng)兒子作為新的傳承人,不讓這延續(xù)百年的手藝失傳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s-designstudio.com/showinfo-252-150041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