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提示: 我們細細考察就會發(fā)現,蘇軾處理政務、判決案件、維護法律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:無論做什么官、辦什么案、執(zhí)行什么法律,必須以老百姓的利益為根本出發(fā)點,而不能為辦案而辦案,為執(zhí)行法律而執(zhí)行法律。用現在的語言說,就是一切工作、生活的原則,都應當堅持以人為本。
蘇軾以人為本
蘇軾曾先后兩度在杭州為官,他辦公有一個獨特的習慣,就是將辦公桌挪到西湖邊上:“至冷泉亭,則據案判決,落筆如風雨,分爭辯訟,談笑而辦。”(《梁溪漫志》)一邊欣賞著西湖美景,一邊判決審理辯訟案件,談笑之間便完成了工作。這當然首先表現了蘇軾高水平、高效率的為政才能、工作作風,但也許西湖的美景也賦予了蘇軾落筆如風雨的靈氣與智慧。
一次,兩個人打上公堂來。原告是綢緞商,被告是制扇商。被告曾向原告賒了價值二萬貫錢的綾絹,誰知逾期卻分文未還,綢緞商于是將制扇商告上衙門。其實,這位被告也并非奸商,只因老父親病故,辦理喪事欠下不少債務;又因當年夏天多雨,扇子的銷路很差,所以債上積債,一時無力償還。
蘇軾聽罷二人的陳述,覺得各有各的難處,也各有各的道理。如果簡單依法公判,雖然給綢緞商討回了公道,但制扇商勢必家破人亡;如果同情制扇商,又如何保護綢緞商的利益呢?看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問題,而是一個如何切實為百姓解決實際困難的問題。蘇軾思考良久,終于有了個兩全其美的好主意!他讓被告取來二十把上好的團扇,然后揮灑筆墨,在團扇上點染竹石花木、題寫詩詞短文,而且署上自己的字號,轉眼工夫,這二十把團扇就成了二十幅東坡字畫。他告訴被告,將這二十把團扇拿到市場上,每把按一千文出售。消息傳得很快,被告剛剛走出衙門,仰慕東坡字畫的人們就紛紛聞訊而來,不一會兒就將團扇搶購一空,被告的債還清了,原告的利益也得以保護(事載《春渚紀聞》)。
我們細細考察就會發(fā)現,蘇軾處理政務、判決案件、維護法律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:無論做什么官、辦什么案、執(zhí)行什么法律,必須以老百姓的利益為根本出發(fā)點,而不能為辦案而辦案,為執(zhí)行法律而執(zhí)行法律。用現在的語言說,就是一切工作、生活的原則,都應當堅持以人為本。
“虜亦喜吾詩,可怪也”
宋哲宗元祐時期,蘇軾作為當朝翰林學士,經常奉命接待外國使節(jié)。在很多重大的外交場合,他將自己杰出的文學藝術轉化為高超的外交藝術,為大宋皇朝贏得了崇高的聲譽,維護了皇朝天國的尊嚴。一次,蘇軾陪同各國使節(jié)對月品茶,席間有位遼國使節(jié)想與蘇軾比試對聯,以較才藝高下。他出的上聯是:“三光日月星”,揚言此聯在遼國“遍國中無能屬者”。蘇軾聽罷上聯,應聲答道:“四詩風雅頌。”(事載宋岳珂《桯史》)這個下聯比起上聯更加巧妙,本來詩有風、雅、頌三種,雅又分大雅、小雅,故而又稱為四詩。這樣敏捷的才思,只有以淵博的學識為基礎,才有可能擦出靈感的火花來。
事實上,蘇軾的詩文之名在遼、西夏、高麗等地早已廣為傳頌,其文學才華,對增進宋朝與周邊各國的文化與情感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。在一次外交宴會上,遼國使者劉霄舉杯來到蘇軾面前,高聲朗誦蘇軾《聞喬太博換左藏知欽州以詩招飲》中的詩句:“痛飲從今有幾日,西軒月色夜來新。”熱情地邀請?zhí)K軾滿飲杯中之酒。蘇軾不無驚異地寫道:“虜亦喜吾詩,可怪也。”(《記虜使誦詩》)
“劉貢父讀書多,這個皛飯必有出處”
蘇軾一生酷愛交友,他曾說自己:“上可以陪玉皇大帝,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兒。”(《蓼花洲閑錄》)蘇軾在與朋友們的交游中,其博學多聞的修養(yǎng)、詼諧善謔的個性展露無遺。
有一次,蘇軾與好朋友劉貢父閑聊,說他當初與弟弟蘇轍準備制科考試時,每天享用“三白”飯,覺得味道美極了,從此不相信世間還有什么別的山珍海味。貢父好奇地問:“什么是三白飯?”蘇軾回答說:“一撮鹽、一碟生蘿卜、一碗白米飯,所謂三白也。”貢父聽后哈哈大笑。很久之后的一天,蘇軾突然收到劉貢父送來的請柬,邀他同吃“皛(xiǎo)飯”。蘇軾這時候早就不記得“三白飯”的事情了,他認為:“劉貢父讀書多,這個皛飯必有出處。”可到了貢父家一看,發(fā)現飯桌上只有一碟鹽、一碟蘿卜、一碗白米飯,這才恍然大悟,知道自己中了圈套。但蘇軾不動聲色,將這頓“皛飯”吃了個一干二凈。臨走上馬之前,他對劉貢父說:“明天咱們再聚會,我會準備毳(cuì)飯給你吃。”劉貢父明知蘇軾要跟他開玩笑,“報復”他,但還是想弄清楚什么是“毳飯”,所以依然如期前往。兩個人在客廳里高談闊論,直到日已過午,蘇軾始終不提吃飯的事。劉貢父饑腸轆轆,只得開口問:“毳飯準備好了嗎?”如此反復再三,蘇軾才將貢父引入餐廳,可是飯桌上空空如也。蘇軾攤開手,笑著說:“鹽也毛(即冇,音mǎo,意謂“沒有”),蘿卜也毛,飯也毛,不必客氣,請!”貢父一聽,不禁大笑起來:“早知道你要報一箭之仇,但萬萬沒有想到是這一招!”這時候,仆人們才送上早已準備好的美酒佳肴,兩位好朋友痛痛快快地大吃了一頓(事載《曲洧舊聞》)。
從蘇軾與劉貢父的戲謔、戲弄中,我們感受到一種遮掩不住的俏皮與樂趣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s-designstudio.com/showinfo-33-231600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