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爭氣兒”劉瑞蓮
改革開放讓梁家河村民過上了好日子。
劉瑞蓮小名“爭氣兒”,曾是一個苦孩子。在她的兒時記憶里,她和弟弟妹妹夏天幾乎沒有穿過鞋,晚上四個娃娃合蓋一床被子,就連吃頓白饃饃都是奢望。
17歲那年,劉瑞蓮嫁給了梁家河村民鞏政福?;楹蟮纳钜琅f艱難,一家人的飯桌上仍是少不了野菜。劉瑞蓮說,在能吃的野菜中,一種叫“洋腦梢”的植物葉子最難吃,嚼在口中扎乎乎的,吃在胃里消化不了。她一吃就脹肚子,連著吃上幾天手和臉就腫了。
圖為習近平當年帶領梁家河村民建的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。 圖片來源:人民日報
習近平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后,先后辦起了鐵業(yè)社、代銷店、縫紉社??p紉社要選三名婦女當社員,劉瑞蓮沒想到自己也被選上了,欣喜得一晚上沒睡好覺。
縫紉社實行計件掙工分,做一件衣服記兩分。為了多掙工分,劉瑞蓮跟丈夫鞏政福商量,借錢買了臺“標準”牌縫紉機。她常常是匆匆吃口飯就干活,把需要手工做的活兒拿回家里晚上繼續(xù)做……
打壩造地,多種經營。在習近平的帶領下,梁家河1974年糧食總產量由1971年的109465斤提高到179946斤,人均生產糧食689斤,一個工日分紅七毛二。
1984年春天,劉瑞蓮第一次聽說“包產到戶”,那時,她還沒有意識到這四個字在她生活中的分量,她不知道,一場影響整個中國農村的變革已經開始了。
梁家河溝口
如同許多陜北農民一樣,劉瑞蓮一家用勤勞換來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。
梁家河“第一代農民工”
一兩年下來,糧囤滿了,裝不下了,劉瑞蓮就把糧食裝進化肥袋子壘在空窯里。望著用汗水換來的收成,劉瑞蓮心里樂滋滋的。
有糧食吃了但缺錢花。看到有人外出打工,劉瑞蓮心里也盤算著到城里找事干。農閑的時候,她和丈夫來到延川縣城,給人包冰棍,再打點零工,生活漸漸有了起色,他們被稱為梁家河“第一代農民工”。1990年后.劉瑞蓮再也沒有為家里的吃喝用度犯過愁,她第一次對自己的生活有了一種滿足感。
劉瑞蓮家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,兩個兒子從事建筑及裝潢工作,女兒辦公司。逢年過節(jié),兒女們回家團聚,高興之余,她擔心孩子們忘了節(jié)儉,常常忍不住教育他們:“生活好了,可不能忘了過去的苦日子,這是大家拿苦水換來的,我就怕你們忘了本……”
家家戶戶有余糧的好光景
航拍的梁家河村
圖片來源:新華社
改革,給農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;而開放,為這個變化提供了無限的可能。
山還是那座山,溝還是那條溝,梁家河農民卻再也不是那個“面朝黃土背朝天”的農民了。
1993年9月27日,習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鄉(xiāng)親們
1993年,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回到梁家河,看到鄉(xiāng)親們不再為吃穿發(fā)愁,他和鄉(xiāng)親們一樣高興。吃飽飯曾經是他和鄉(xiāng)親們的—個夢想,看到家家戶戶有余糧,他怎能不高興呢!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s-designstudio.com/showinfo-33-214544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